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中國人的焦慮感,為何總也揮之不去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“我怕的有理”


——魯迅《狂人日記》

1


聊到《狂人日記》,很多人第一反應應該是中學歷史課學過的定義——它是中國近代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。這個定義有可能給人造成一種錯覺,覺得好像魯迅是為了求新求奇、或者為了響應五四運動倡導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號召,才把小說刻意寫“白話”。

但實則不然,很多人在讀這本小說時,會有意忽略小說開篇的那段文言文前序,但其實它是至關重要的,我把它引述如下:

某君昆仲,今隱其名,皆余昔日在中學校時良友;分隔多年,消息漸闕。日前偶聞其一大病;適歸故鄉,迂道往訪,則僅晤一人,言病者其弟也。勞君遠道來視,然已早愈,赴某地候補矣。因大笑,出示日記二冊,謂可見當日病狀,不妨獻諸舊友。持歸閱一過,知所患蓋“迫害狂”之類。語頗錯雜無倫次,又多荒唐之言;亦不著月日,惟墨色字體不一,知非一時所書。間亦有略具聯絡者,今撮錄一篇,以供醫家研究。記中語誤,一字不易;惟人名雖皆村人,不為世間所知,無關大體,然亦悉易去。至於書名,則本人愈後所題,不復改也。七年四月二日識。

這段前序表面上講的是這份日記的“來歷”,有個朋友的弟弟發了瘋病,後來好了,跑到某地去候補官吏去了的。留下一本犯瘋病時的日記,供醫生研究。

但讀過小說,明晰魯迅的真意之後,你會知道,這位“弟弟”犯的其實不是“瘋病”,而是“覺醒病”——他某一日突然看透了這個世界,看透了傳統中國禮教“吃人”的真面目,所以產生了嚴重的自我精神不自洽,於是痛苦,乃至癲狂。

而作者為這位“覺醒病”患者安排的最終結局又是什麼呢?“赴某地候補矣”,就是說,在短暫的覺醒、痛苦、掙扎、呐喊之後,狂人日記的寫作者最終卻又重新馴服於他曾看透的舊體制了,赴某地候補,其實就是做官,他不僅馴服於他曾控訴的吃人體制,而且成為了這個體系的一份子。就好似一個青年曾經中二、叛逆過,但最終卻接受了父母、老師的開導,終於“適應社會”了一樣。

這樣看來,魯迅給《狂人日記》安排的底色,其實是十分悲涼的。

我總疑心,魯迅寫作這篇小說,應該是得到過那個更為古早的《狂泉》故事啟發:

昔有一國,國中一水,號曰“狂泉”。國人飲此水,無不狂,惟國君穿井而汲,獨得無恙。國人既並狂,反謂國主之不狂為狂。於是聚謀,共執國主,療其狂疾。火艾針藥,莫不畢具。國主不任其苦,遂至狂泉所酌水飲之,飲畢便狂。君臣大小,其狂若一,眾乃歡然。


當世道實在太渾濁了,眾人皆狂醉之時,當一個獨醒的覺醒者就不僅痛苦,而且危險。因為大家反謂你之不狂為狂。對你“治病救人”還算是好的,萬一拿你“懲前毖後”,你就會非常危險了。於是唯一的解脫之法,只能是與大家“共飲狂泉”,或者像魯迅呐喊自序裡與錢玄同對話時說的一樣,在鐵屋子裡與大家一同睡去。反而獲得一份安逸和“圓滿”。

而前序用文言文,正文卻用白話文,其實就營造出了“狂”與“非狂”的兩個世界,白話文寫作的正文,名狂實非狂,用冷峻的筆調寫出了社會吃人的真相。而文言文寫作的前序,名為正常,實則才是真狂。真狂而不自知,於是才達到了所謂“黑漆漆的,不知是日是夜。”黑白顛倒,長夜無明的恐怖。

這才是魯迅一定要用白話文寫作這篇小說的真相。

而正文中,小說主人公“狂”後所表露的第一種情緒是什麼呢?


是恐懼。

2

“今天晚上,很好的月光。

我不見他,已是三十多年;今天見了,精神分外爽快。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,全是發昏;然而須十分小心。不然,那趙家的狗,何以看我兩眼呢?

我怕得有理。”

很多人看狂人日記的第一段,就覺得讀不懂,因為不知道所說的“我不見他”這的“他”是誰。

其實這裡魯迅疑似玩了一個洋文梗,英文中,月別稱luna(露娜),瘋子則是lunatic,所以月亮在西方語境當中往往與瘋狂有關(比如《哈利波特》裡“瘋姑娘”盧娜)。但從《狂人日記》的後文中我們可以看到,本篇小說中的月亮又是主人公在黑暗世道中所僅見的光明。所以魯迅用這一段就再次提醒了主人公看似瘋狂,實則看清世道的清醒的特質。進而才有了“我不見他,已是三十多年”的怪語——月亮不可能是三十多年未見的,但人的覺醒,卻的確可能三十多年才達成。
不錯的新聞,我要點贊     已經有 1 人參與評論了, 我也來說幾句吧
上一頁12345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共有 1 人參與評論    (其它新聞評論)
    評論1 游客 [親.不.流.經] 2025-05-21 17:28
    私有制下為了生存自是會弱肉強食,大魚吃小魚,小魚吃蝦米的無限循環,人性的貪婪被無限釋放,只有真正的社會主義人性的善才能被釋放,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共處實現平等。
    上一頁1下一頁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470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.0020 秒